close

最近要開上半年的一個重要會議,一些雜事紛陳,上級單位用他們自以為的認知,把犯罪統計資料改的很「匪夷所思」,會讓彙整相關資料的我們忙於修正。但整理資料之外,還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......

某天辦公室的同事均因公外出,只剩下我一人在辦公室,隔壁同事帶來一個小二的小孩,說他今天在學校打同學、偷竊,爸媽要求我們「處理」一下。

可是同事都不在,我在想說要不要請他們明天再來,但看到父母已經把小孩帶來,因此我先瞭解狀況也好。

我看著這個國小二年級的小孩,小小的一隻,看著他心裡想著:「佑佑,也小你不了多少而已,你到底怎麼了?」

老實說,我一看到這小孩的父母,就感覺有點不太對勁,問一問是「目前待業中」的父母。當然「待業」並非原罪,我是看到父母的態度、穿著、綜合整個「感覺」就是不太OK。

「這小孩就是不聽話,每天上學進學校門口前我都告誡他不能打同學,你看他就是不聽」,爸爸首先開砲。

「現在竟然還偷同學的錢,搞到進來這裡,真不知道他要不要臉」,媽媽狠狠的訓了、並瞪著這位小朋友。

我請爸媽先離開,我和這個孩子談談後瞭解,原來他是因為和其他同學有衝突,因此老爸老媽的話早左耳進右耳出,先扁人一頓再說。

另外偷竊事件,是因為和同學去福利社,和同學排對等著付帳時,前面同學付完錢離開,他手上拿著零食「尾隨」在同學後面離開,當然被眼尖的福利社的阿姨看到,這已經是第二次。

瞭解小孩的情況後,我在和父母確認小孩在家的情形。

「他在家裡很乖,我們家都沒電視」,小孩父母親說。

「在家很乖?晚上你們怎和他互動?會看他的功課嗎?」,我接著問。

「下課後,我們就讓他在他的房間裡,整個晚上他都在房間也不會亂吵」,小孩父母補充說。

整晚!

「你們讓小孩在房間裡,你們怎麼沒想到多陪他?那每天的晚上你們都在房間外做什麼?」我對父母的說法有點疑問。

「小孩就要待在房間比較好,我們還借了書讓他在房間裡,對他很關心啊」,小孩的父母認為這就是關心。

這小孩很早就學會了「獨立自處」,那是「孤獨與隔離」所換來的。

和父母討論中,我有越來越明顯感覺是:小孩的生活教育缺乏規範、父母的親職角色也失功能。

還有太多對該父母很不認同的觀點在此不予闡述,當時我心裡的OS從:

「你這位小朋友到底怎麼了?」

慢慢也有個聲音是:

「你們到底怎麼做父母的?」 

言談中我覺得他們的愛並沒有讓小孩感受到,而是用聽不到、看不到的方式和小孩「互動」。

「我聽你們這麼久的談話,很多是對小孩子的抱怨,你們對這小孩子還愛不愛?」我當時隨口問。

該父母互看了一眼說:「老實說,我們現在已經沒辦法愛他了,我們還考慮給別人領養」。

「我們想放棄他,因為沒那種愛他的感覺了」。

我不以為意的問,父母竟給我這樣的答案。

「生孩子卻不養孩子」,在心裡我還挺為他們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氣憤。

「領養」是個手續繁雜的工程,我當時只是隨口問,想不到孩子的母親卻肯定的回應我。

我看著這個小小孩,他當然有偏差行為,但我覺得人生真不公平,那不只是含金湯匙的比較,更是父愛母愛的親情隔離。

當天經過漫漫討論後,隔日我把這小朋友的經過轉知負責的同事,請同事繼續進行不定期的後續瞭解。

泰山明志書院13

(攝於泰山明志書院

晚上睡前躺在床上,我把這件事情的想法和佑彥媽分享,她同樣感到心裡很悶、有種淡淡的不捨和無奈。

因為我們同樣有小孩,我們很能「進入情境」並有同理感受。畢竟看著躺在身旁的佑佑和彥彥,在親情的支持上不知道比那位小朋友高出幾百倍。

在情緒支持網絡上,我們的小孩就怕過份寵愛,但有些小孩連父母的親情的細網卻一根根被拔除,逐漸崩離瓦解。

德蕾莎修女曾說過:「愛的反面不是恨,而是漠不關心」。

他只有八歲,卻已慢慢印證了八十幾歲修女的人生道理。

當我們和小孩在歡笑互動時,社會有更多的小孩是孤獨的面對自己,這種「品嚐孤獨」對小小孩而言,是一種無可向外道人的沈重。

是小孩該為他自己的偏差行為負責?還是家庭?或是社會?

  
原文出處:http://blog.xuite.net/xalekd/940109/35284896
原始格子:佑佑皮皮.home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ale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