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漢溪河道水深時,船隻可航行到三坑,因此三坑是早年客家族群貨品的集散中心。
在以前三坑老街的聚落是商店的型態,其以永福宮為信仰的中心,在當時可以說是整個聚落的核心,在廟前有一廣場,在三坑子以前繁華時,每天幾乎都會有茶及日用雜貨的交易。
後來因為桃園大圳的修築,使得大漢溪水位的下降,加上陸路以及鐵路的開通,再加上石門水庫的庫建攔截了大漢溪的水,至此也因此註定水運的停擺。
核研所及中科院是政府對能源與國防等科技所設置的機構,核研所及中科院基於安全考量對地方建設與週遭環境開發、使用有諸多限制,因此造成了三坑的多重禁建,使得三坑的發展被限制住了,三坑因而沒落。
因此三坑老街左側的平房多數沒改建(右側有改建),和三峽老街不同,三峽老街兩側多數看起來是新建物的老街。
三坑村屋內的牆多以夯土塊疊砌而成~
古早時油漆在牆上的宣導標語~
左側平房光看就知道是好幾世代的祖產,房屋有著斑駁的歷史,真的是老街。
三坑老街走到盡頭就是「永福宮」,是三坑村居民的信仰與集會中心~
昨晚整理照片時,佑佑說這裡有「永福宮」。
我一時也沒會意過來:「這是三坑老街啊,我們不是來過嗎,忘記了?」,我說。
「我是說這裡的廟叫『永福宮』啦」,佑佑說。
我把照片放大看,還真的是「永福宮」。
我根本忘記廟叫什麼,佑彥阿嬤、佑彥媽他們也都說「早不記得了」。
大夥只能對佑佑嘖嘖:厲害、厲害。
隔這麼久還記得(四月中旬至十一指古道賞桐,順便到訪),小孩子的記憶力實在佩服。
民「前」八十七年的廟~
有歷史的木製門面~
永福宮三川殿的門面仍是古樸的木造格式,斑駁的油漆,透露出年代的久遠。
三坑老街終點有冰飲與現煮咖啡提供遊客休憩~坐在老房子的涼亭下也別有風味。
冰滴咖啡~老闆熱情
三坑商店(飲食)取向的老街到永福宮前算是三坑老街的終點。
不過如果還想隨走隨看三坑的其他風情,永福宮前有三坑老街景點的指示牌,可繼續往左側青錢第的方向走走~
為何稱「青錢第」?
三坑子的青錢第建於1895年甲午戰爭時,至今約有一百多年。
當初張姓的祖先在做生意「童叟無欺」,有一年家鄉發生飢荒,因此私自發行「青錢」做為脤災之用,就好像鏢局有發行自己的鏢單一樣,四處流通。
因為「青錢」非常有信用,到哪裡都可以對換,因此皇帝嘉許他的善舉,賜與「青錢第」之封號。
(以上引自龍潭鄉公所)
青錢第此處禁止遊客入內參觀,只能隔著鐵欄杆拍照。
三坑也是提供鐵馬自行車道的規劃(三坑老街入口即有租腳踏車的商家)~
客家村用閩南語?
◎ 隨寫心得:
三坑村的年輕人多半出外發展,因此在三坑老街上看到的幾乎都是上了年紀的人與小孩......和遊客。
不過相對其他老街而言,三坑老街的遊客人數還在「可忍受」範圍,遊客數不像深坑老街、九份老街這樣人擠人,算是可以懷古兼散心的老街。
三坑老街也規劃有腳踏車車道,因此入口處有商家出借腳踏車,來此品嚐客家美食繼而環山環河還田也是另種選擇。
(三坑老街導覽圖擷取自龍潭鄉公所)
比較鄰近的大溪老街我們也去過,不過大溪老街不太會逛(也怪事前沒做什麼功課)。
而三坑老街就是很完整的一個區塊、老街本身也不長,吃個老街美食+拜拜+鄉野隨走......,算是很「不用花什麼腦袋規劃」就可以遊老街的老街行程。
(我們當天是先去十一指古道賞桐,回程時看到路牌臨機前往,事前沒規劃也沒計畫要來)
三坑老街不長,體會淡淡的古味、懷舊的人情和客家的飲食文化,是隨遊三坑村的重點~
P.S.
下面照片是三坑老街接近入口處,還未到遊客步道前有免費停車場,這點就比部分老街方便許多~
車可停此處(過去亦有私人收費停車場),從免費停車場走過去老街只要三、五分鐘,其實很近。
◎ 文中部分資料引自:桃園龍潭三坑老街、三坑、細說龍潭
原文出處:http://blog.xuite.net/xalekd/940109/23925640
原始格子:佑佑皮皮.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