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句話意思大概是「每個孩子有自己的人生,但是很多父母正在用孩子複製他們為完成的夢想」。
小孩要學什麼對他們往後才有比較有幫助?每個父母都不希望投注下去的補習費和時間只是向水中投石,只有「噗通」一聲。有人或許會用很利益取向的說法探究:學什麼才是「投資報酬率高」的才藝?
「要不要學才藝」這問題我和佑彥媽有共識,但「學什麼」「何時學」卻尚在「各自表述」的階段。
我小時候能學的都學了,除了正規的多科補習外,還學過跆拳道、作文、書法、畫畫、音樂,連心算都學過,仔細回頭想想學的還真不少,但「五鼠技窮」,沒有一項專精。
我忘記為什麼當時會去學心算,是媽的同事介紹?還是因為數學太爛?還是當時心算是顯學,很多人學就搭順風車(當時速讀的廣告也很多)?我還真的沒印象。
有印象的是,學心算要被很多口訣,有時候沒背就會跟不上進度,慢慢的我就對心算沒興趣,每次上心算課都是壓力。
心算就是一門「安靜」的才藝,我好像沒學到什麼,至少我的離開是在不知不覺中「靜悄悄」的離開。
除此書、畫、音樂我個人都有興趣,算是比較「興趣取向」的才藝,我個人又對音樂更有興趣,音樂也影響我至目前為止這二、三十年的人生,而佑佑、彥彥對音樂還算「不排斥」。因此遇到「小孩要學什麼才藝?」的問題時,我會很主觀並習慣性的思考:
「音樂」。
這點我和孩子的媽算是有共識。
「哪時候去外面學?」
這問題談不是意見嚴重分歧,但就是有歧見。
佑彥媽覺得佑佑這個年齡可以開始學音樂了,但我還是比較現實取向,我會考量這個時期去學音樂,音樂班可能會用「玩樂中學習」這種方式,第一步至少讓小孩先喜歡音樂。不過「在玩樂中學習音樂」在家裡難道不行嗎?至少我認為佑佑這階段尚沒有那個必要花錢去音樂班學音樂。
電影「艋舺」裡的太子幫各主角,他們沒機會學才藝,而打殺是被後天訓練的「另類才藝」;或許有人小時候沒有繳錢去學才藝,但每一個人都曾繳了許多「人生學費」給真實人生。
在台灣的教育生態中,學什麼才藝常常大人談論小孩的一部份。學才藝這事情可牽扯出許多育兒課題,不過就「才藝」本身,它之於一個人到底扮演什麼角色,需要綿長的看,不能簡單的看因果或盲從一窩峰學某項「顯學」的才藝。
小孩「多才多藝」的形容也應該不是父母「拿出來『展』」的表徵,小孩的生活圈被父母包覆,父母認為小孩就像他們就像在海裡的小魚一樣,就像活在自己懷抱的大海裡。
可是父母沒想到,其實小孩是個人,我們不是他的大海,他們也不是大海的魚,因此他們不見得只能待在水裡學游泳,搞不好還能飛到天空當老鷹。
總之,才藝對小孩而言是一種讓生命醞生的過程,父母在「選擇小孩學什麼才藝」、「哪時候去學才藝」的立場與角色不止是管教者(如夫妻)要有共識,而且更應該和小孩達成某種「討論後的共識」,這樣原本單純的才藝才不會成父母「虛榮」的代罪羔羊。
原文出處:http://blog.xuite.net/xalekd/940109/34824002
原始格子:佑佑皮皮.home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