彥彥和刺繡文化館購得的庇佑小神衣~
◎ 刺繡文化館:
當知道朴子有刺繡文化館時,我覺得還頗有意思,因此不知道刺繡原來是朴子古早的在地特色之一,因此告訴佑彥媽很想來看看,因此藉由帶小孩來朴子配天宮拜拜之際,就順便來刺繡文化館走走。
早年的朴子,居民以務農維生,收入有限,農家婦女大多從事刺繡來貼補家用。當時朴子配天宮前的開元路集結了20餘家的繡莊,這條街也被稱為「刺繡街」。
刺繡文化館的沿革說明~
刺繡文化館昔日為鹽館,清朝時鹽業歸官,日治時期招請地方士紳擔任官鹽批售業務,當時由辜尚賢先生於此成立鹽館。終戰後,此棟日式建築改設為船舶總隊。
由於朴子市早期曾是刺繡大鎮,市公所有心要經營刺繡文化產業,於民國 92 年獲行政院補助地方文化館計劃,興建朴子刺繡文化館。因其建築為日式木造房舍,頗具古意,非常適合作為刺繡文化的推廣中心。
初次來刺繡文化館,它是一間看起來不太大的古建築,有點日造屋舍的感覺~
刺繡文化館的展品不多,但每個都是朴子在地居民一針一線刺出來的。
門口就有歡迎光臨的刺繡~
刺繡文化產業的振興,也是結合了地方傳統信仰(如神斧的刺繡小神衣),使刺繡文化透過民間信仰而廣為流傳,開發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藝術品及實用的刺繡品。
刺繡文化館的啟用,販賣的不只是觀光小品,也更能讓下一代認識朴子的傳統文化,也讓傳統產業能綿延不斷地永續經營。
用刺繡拼成的「朴子市觀光導覽地圖」,頗屌~
刺繡文化館很多刺繡都是在地的特色建築,包括朴子配天宮~
被單枕頭也是刺繡~
朴子市公所自 2000 年起開辦第一期刺繡研習班之後,宏揚刺繡文化產業,激起了朴子人對昔日刺繡文化的美好記憶,恢復刺繡特色的美名。民國 91 年成立了刺繡文化學會,承接刺繡文化產業的推動。
刺繡,台語稱「挑花刺繡」,製作物品包括神明衣、八仙彩、枕頭套、被單、門簾、新娘嫁妝、肚兜、布袋戲偶服和歌仔戲服等,當年因外銷需求大,使朴子的刺繡產業蓬勃發展,而打響「朴繡」名號。
而現在刺繡除了傳統上的神明衣製作外,還開發「迷你」神明衣的觀光導向製品,我們當天就買了兩樣,一件是迷你版的神明衣,如彥彥頭上手上拿的;另外就是佑佑手上拿的千里眼、順風耳平面小神像。
◎ 水道頭(朴子水道):
「樸仔腳水道頭」的刺繡~
我們在刺繡文化館時,我們就詢問這幅畫代表的意義,為什麼刺繡文化館不只一幅刺繡都把它當成刺繡主體?
館裡的導覽志工說,這是「水道頭(朴子水道)」,雖然歷史久遠已經斑駁,但卻是朴子的重要精神地標。
走出刺繡文化館往右後方看,就可看到「水道頭(朴子水道)」佇立在不遠處~
事後至朴子市公所查閱「朴子水道」的相關歷史背景解說,有興趣可看看:
明治 33 年( 1900 )起朴子地區鼠疫橫行,至 1915 年止,為禍計 16 年,死亡人數官方統計 1122 人,其實遠超此數。為改善衛生除翻修開元路街道,更極力建設自來水廠。
此地處於全市最高點,在當時又是最高建築,提供全市飲水源頭,歷經風霜仰之彌堅,為全市民共同精神指標,故而獲選【市徽】之素材即以「水道頭」主軸。
我覺得這個【市徽】頗屌。
雖然歷史建物已經斑駁,但它已經和在地生活與居民記憶融合在一起,這種【市徽】反而很有意義。
我們住處永和,還真找不到什麼特殊代表的建築,有的話大概被畫為古蹟,政府單位很少把在地的歷史古蹟和城市結合。
永和的代表物好像是「鴿子」,在中正橋的永和這頭就一隻,大大的一隻。
因為「永和」就是想到「永遠和平」,「永遠和平」就想到「和平鴿」。從字面選的鴿子和歷史的在地記憶(水道頭),一比較感覺就遜了一些了啦。
藉由帶小孩來走走也重新認識從來沒認真看過的朴子,或許在朴子人的心中,水道頭永遠比台北的101高。
◎ 如何走:
走國道3號→在水上附近接82東西向快速公路(往東石方向)→往太保方向在一直走,到太保會看到一根大煙囪,繼續走到朴子交流道→接167縣道→文化南路(看到7-11)→右轉前行約五十公尺右手邊即是(朴子市文明路10號)
刺繡文化館附近百公尺即可看到「水道頭」。
◎ 參考來源:嘉義朴子刺繡文化館、朴子刺繡文化館、嘉義縣刺繡文化學會
◎ 嘉義朴子其他景點: 【台灣燈會的原鄉】197年前御賜燈花~嘉義朴子配天宮(特色美食「四腳魚羹」)
原文出處:http://blog.xuite.net/xalekd/940109/32258890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