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4年,樂藹賓神父帶領我們這些業餘的「本篤會家庭管弦樂團」去美國巡迴表演一個月,表演的地方有教堂、學校、和一般我們看電影內容,類似那種有草地的外國居住社區,當時有封街表演,表演後再與社區的美國家庭、外國小朋友在草地中野餐互動。

那是一段很棒的記憶。

我們的樂團成員都不是專業樂手,是由去神父那裡學樂器的人聚集起來,我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「我們都是神父的學生」,而我們參加的條件就是「神父覺得OK了」就可以參加樂團練習。

昨天和我媽聊,找到很多記憶。

我媽說我第一次來神父這裡學時,看到神父是外國人、留鬍子,因此會怕。

神父當時說:「沒關係沒關係,下次再來」,叫我媽先帶我回家。

所以我是第二次才真正「接受」神父,哈。

另,現在小朋友學樂器對父母來說都是一筆額外的開銷,我想或許有人會誤認我們家經濟還OK才能學音樂,這其實是大誤會。

我媽說,剛開始會來神父這裡學音樂,就是因為我媽的同事介紹,說神父有在教音樂。

「半小時100元」。

我爸媽就是覺得經濟尚可負擔,才讓我們學樂器。

也因為每次帶我和我姐來學時,或許是耳濡目染、或許也是神父建議、或許只是「剛好帶小孩來,自己就順便學」的念頭,因此我們家四口才會一起學樂器(我和我姐小提琴、我媽大提琴、我爸巴松管),最後進入樂團。

誰說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?我不知道我有沒有變壞,但至少我覺得當時全家一起學音樂、固定時間全家去樂團彈奏樂器,這種「家庭互動」是音樂外的附加價值。

我想這種音樂經驗和家庭互動方式在我現在的家庭,已經不可能復存、複製。


 

上面如果無法聽,請直接至主要格子頁面聽:http://blog.xuite.net/xalekd/940109/26853756

這是25年前我們在美國表演時的「梅花(MEI WHA)」歌曲「實況錄音」,之前我們找神父時拿到的。

最剛開始神父的樂團只是純粹管弦樂,後來神父因為有去美國巡迴的計畫,因此後期才加入神父崇仁護校的學生。

1984年錄製的梅花這首歌中段以後,神父把原本小提琴當主旋律的歌曲變奏,我們這些拉小提琴的小朋友在後面變奏後的快版這段都練了很久。

當播放出樂神父重新編曲的「梅花」重新回味,配合崇仁護校的合唱團的歌聲,一切都好懷念。

二十幾年前的錄音品質不太優,但聽到原音重現不只是聲音,腦袋還有好多畫面。

只是想為樂神父留些紀念,不只是圖文,而是一段屬於神父「有聲音」的音樂紀錄。

 

P.S.最後一事:

明天9月19日(星期六)上午舉行殯葬彌撒,流程:

6:30~入殮(樂團練團室二樓的本篤會教堂)
9:00~彌撒(嘉義市吳鳳南路268號)

這週六樂靄賓神父的告別彌撒,我們無論如何都要回嘉義參加,送神父最後一程。

有事無法到場的神父學生也沒關係,但請記得在心中默禱。

讓一位真正愛台灣的外國人接受到場者、沒到場者朋友的所有祝福,他是我們永遠的神父,願神父在台灣安息。

(其實在我眼中他不是外國人,而是一位道道地地的台灣人,他為台灣做的,比你我都多太多)。



原文出處:http://blog.xuite.net/xalekd/940109/26853756
原始格子:佑佑皮皮.home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ale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