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晚吃完飯,我告訴這兩隻:「明天有517遊行,下午我們去學校抽籤,抽完籤去凱道走一下」。
(以下對話請自轉為閩南語)
「我嘛Va去(我也要去)」,彥彥大概以為是「出去玩」。
「不是出去玩啦」,哥哥佑佑顯得理解許多。
「我們c Va去看『熱鬧』啦」,佑佑正經的說。
我勒......
佑佑顯然......理解的還不夠多。
這小子就是喜歡拜拜,也喜歡看拜拜的迎神熱鬧。
那天我們去白河大仙寺祭拜我的父親(佑佑彥彥的阿公),碰巧遇到進香團。
這就是佑佑口中的「熱鬧」~
這才是「熱鬧」~
大仙寺第二殿「觀音寶殿」~第三殿鐵皮屋加蓋,正在整修中~
供奉素果時,彥彥說「要把鹹蛋超人和玩具車拿給在天上的阿公玩」。
很「孝順」阿公。
現實中的「遊行」被佑佑簡化為「熱鬧」。
但仔細想想:
到底集會遊行是不是拜拜(熱鬧)的一種?
某種程度還真像。
很多人......
這些人有共同的理念......
在限定的時間、空間......
進行相同的行動......
對了,還有被遊覽車一車車接送......
當我看到反對勢力提出的幾大訴求,還是感覺有點曖昧空泛。
如:
DPP喊出「愛台灣、護主權」當訴求,還是不夠具體。
「燒成灰都是台灣人」......馬英九這種濫情式的愛台灣口號,喊的比誰都還大聲。
DPP的口號沒有到「殺很大」的程度。
以前的社會運動前輩總能提出很具體上街抗議的理由:
例如「廢除萬年國大」、「爭取總統直選」等,多具體的口號啊。
不過因為馬英九在一年內「光明正大」的力行他父親馬鶴齡「終極統一」遺願,過度親中的各種政策讓台灣人有「未來可能成為中國人」的危機感,進而走上街。
我想很多民眾上街,不是因為民進黨提出什麼吸引人的口號,是因為本身的危機感使然。
這點的確讓很多人因此走出來,爭取「未來繼續做台灣人的權利」。
我們上街不是因為民進黨「號召」,而是覺得KMT主導的國家方向,「應該要有反對聲音」呈現。
這點就和「進香、拜拜」截然不同。
佑佑或許說也對了一半,活動人數不夠多到給政府壓力,只會給傲慢的政權譏為「熱鬧、大拜拜式的嘉年華」。
我研所論文重要的主軸是關於社會政策形成於「國家機關」和「社會力」可能造成的影響,而社會力有個重要的因素就是「社會抗爭」和「社會運動」。
站在左派的立場,保持對國家機器的不信任、對統治者疏離,是社會之所以進化、文明之所以進步的重要原因。
統治者沒有不鞭策的理由,尤其一黨獨大的台灣政治生態,反對勢力再沒有聲音,那是一件「加─恐─怖」e代誌。
遊行到底能不能匯積社會能量成為一種運動?還是僅是嘉年華式的「熱鬧」?
佑佑的童言童語不一定是童言童語?
天佑台灣!
◎ 有興趣,也可看我們的「立場」:
【隨論】從盧修一的「愛的不得了」~雜寫517前夕
原文出處:http://blog.xuite.net/xalekd/940109/23610142
原始格子:佑佑皮皮.home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