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圖片引自TVBS,但昨天深夜在中天新聞台也看到這則「拒絕婚前性行為」的「誓約」。

 

news

叫小孩簽「我拒絕婚前性行為的誓卡」?

與其強調「拒絕婚前性行為」的美意,倒不如讓小孩知道以後應該在心智成熟、人格獨立、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後,才做出自己的「思考過」的決定。

宣導小六生保護自己、注意身體的界線、別太早嘗試性行為或安全性行為的教育.......等,

會比「禁止」、「拒絕」這種字眼對小孩子更有實質上的幫助(以自己工作經驗而看,通常越禁止的事情,少年會有想嘗試的心態)。

 

而且僅宣導「拒絕婚前性行為」,那不打算結婚的單身男女呢?

 

總覺得這誓約很像印象中的基督或天主教的部分教條,對宗教的教條當然沒有置啄的權力,

雖然學校出於良意,但用在學校教育的話,活動本身和這些字句都有在商榷的空間。

 

就像學生唸的:「讓自己為來變的很糟...」的邏輯,

有人戲稱婚姻有個「七年之癢」的時程,但現在除了受到歐美開放思潮外,生活與工作環境誘惑確實也更多,

甚至有人說,婚姻生活亮紅燈的時程已縮短為「五年」甚至「三年」之癢。

交往三年「有」婚前性行為,和交往十年「沒有」婚前性行為的兩對夫妻,

沒人能保證未來到底哪一對的婚後生活比較不幸福,也沒保證到底哪一對癢的比較快。

婚姻幸不幸福與結婚後生活的「經營」更有關,不只婚前安全的保護自己需要教育,學校的兩性關係也不一定停留在身體界線,

因此對自己行為「負責」、「尊重」對方的議題教育,並不亞於「拒絕婚前性行為」的誓約與口號。

 

日前法國一對回教新婚夫妻初夜洞房時,丈夫發現妻子非處子之身而要求離婚。

離譜的是法院也判男方勝訴!

這樣的判決將造成更多回教女性只能活在男性的沙文主義觀點,被迫在婚前進行處女膜重建,成為「假性處女」的一員,

這判決當然引發婦女團體強烈批判。

 

今年代表黎巴嫩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「焦糖人生」,也將回教女性面對「婚前性行為」延伸出的「處女情結」問題,把這「不能說的秘密」公開討論,搬上大銀幕。

在部分宗教、文化壓抑下,曾經發生過婚前性行為的女性,不但得在未婚夫前謊稱自己仍是純潔之身,甚至還得祕密進行處女膜重建手術。

 

看著新聞裡的小六生唸著類似「規範」的誓詞:

 

「我拒絕婚前性行為,以後不會因為一時的誘惑,而陷入困境,不會讓自己的未來,變的很糟糕。」

 

基本上婚前性行為和你的未來會不會變得很糟根本沒有直接關連,

用這個理由硬把這些「關連性」主觀推論為「因果性」有引導性的污名。

有相關,不一定有因果,這是統計很強調的概念。

沒有人倡導性開放主義,但這樣的誓言邏輯並不通又帶點宗教教義的誓詞,

除了把婚前性行為看成一夜情外(兩者本質有絕對性的不同),也不太不務實了。

因此學校在灌輸「拒絕婚前性行為」的道德價值時,得要小心處理過度延伸的認知,免得延伸出「處女情節」、「處女萬歲」的價值觀。
 
 
 
 
原文出處:http://blog.xuite.net/xalekd/940109/17716938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ale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