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格子的歷程,始於我們開始記錄這兩隻的成長故事。也許可以倒過來說,佑佑皮皮這個格子的日誌歷程,是與小孩一起開始,或許未來也一起結束。
  
網路、格子太虛擬,個性因素對不熟悉的格友們有著「保持距離」的既定認知,因網路充斥著「好人好的多可憎,壞人壞的多可愛」的事情上演。
 
格子的文章是個人(家庭生活)的寫實,但網路上的互動是畢竟是虛幻的,有些格友會留言,
 
但我們也擁抱那些沒留言卻來關心佑彥成長的朋友,畢竟多數人的留言都存有互動的善意。
 
我們知道這幾個格友平常偶爾也會一起出遊,但我們比較隨性(也就是......沒計畫的意思啦),
  
多數是星期五晚上才討論星期六要去哪走走,機動性較強、自主性也比較強(人多意見多,本人比較怕麻煩)。
 
不習慣參加格友們的聚會,嘗試探索格子圍牆外的人際互動都是出於被動的受邀約,
 
我們參加的次數少的可憐,只有:兩次
   
兩次都是小葉子邀約的,讓我們有機會伸出觸角與格子其他朋友見面。
 
有些第一次見過面(20071204),也有沒見過面的格友。不過老早因為從彼此的格子文章,大概瞭解彼此對育兒的想法、甚至生活態度。
 
說真的,佑彥媽因為工作比較忙,她對格友們的認識都透過我的「二手傳遞」,這是我們感到抱歉的地方(只專注自己的小孩與格子)。
 
請別把她當成局外人,她工作確實忙些,
 
但她仍透過我的簡單描繪,對各家小孩的情況也都瞭解(至於我替各家小朋友的代言費,另計)。
 
頻率相近才有可能有互動、相約,頻率相差太多的連造訪都不必,相約都顯多餘。
 
 


我們認識的格友(和小孩):
  
上週六小葉子約了五個家庭去故事館聽故事,我們選擇參加,順便看看其他格子年齡相仿的小朋友。
  
故事內容不多說,有點把「你把我當三歲小孩啊」這句話,印證在這群三歲小孩身上。
 
對,你們就是三歲,故事的大綱就是以下這麼簡單:
 
一隻大象和小兔子出遊,小兔子不小心踩到一隻青蛙(青蛙看似死去),小兔子傷心欲絕,帶青蛙回家照顧,隔天起來什麼青蛙不見,原來青蛙會冬眠(真的嗎?),青蛙沒死掉,最後和小兔子bye-bye~
 
重點不是故事內容,而是要讓參加聽故事小朋友上去與說故事的姊姊有「互動」的機會。
   
來到故事館,我們多少是帶著一點心願,希望在這裡碰到這些原本有互動格子的小朋友:
 


 Neona's Home
 
Nanamom由於本職學能就對育兒專精,文筆功力深外,常有獨到深入的見解;
我曾看過Nanaba的文章,其實與Nanamom不相上下,言之有物到了極點,兩人是物以類聚嗎?上次去沒和Nana互動,連佑佑似乎也忘了(或不好意思)和Nana打招呼,真是不好意思。
 


 OSARU'S Blog

Doris和佑佑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朋友,不過發展上Doris又更快些。Osaru一家人更是對Doris有著深深的愛女情節,尤其Doris和Osaru是上輩子情人,掌上明珠或許都不足以形容。
 


 真真有意思

真真的爸媽對真真也非常用心,堪稱記錄最用心的格子,真真是個心細敏感的小朋友,由於真真格子由真真媽操筆,真真媽又特別會觀察真真的情緒,我想真真心細的個性是老媽老爸遺傳的(真真長大許多,不若以前比較害羞,我們覺得真真表現得非常好)。
 


 親子玩樂時光
 
小葉子個性熱情,常看小葉子穿梭各家庭,和她老公是個截然不同個性的人(這是佑彥媽第二次相聚後再度的說法),不過小孩倒是喜歡爸勝過媽。他們兩個小孩(安、民)和佑、彥的年齡差不多,第二胎原本比較想要女的,卻都生男的(我們有複製「同是天涯淪落人」的心情)。
 

 
 
楷崴爸媽也是我們眼中的好人,我們的「好人說」不是從你開什麼車、收入多少、你穿什麼衣服評斷,是「很好相處的人」。只是我明明告訴佑佑要叫凱崴爸,不知怎麼跑出另一說法:「帥哥叔叔」,佑佑都快搞混了。和我們和小葉子家一樣,明明第二胎都想生女的,卻又生男的,我們繼續複製「天涯淪落人」的心情
 


為避免誤導,還是得無聊再重申:我們生了第二個男丁,我們都非常高興的(第二胎想生女的只是忠實的紀錄懷第二胎前的心情與期待)。
 


關於故事館:
   
來故事館是小葉子工作上的類似公關票,有些想法可略說一下,
 
請相信並無惡意啦,純分享一些對於現代「育兒工業」的想法。
  
故事館的青蛙故事情節還真簡單,我並不認為花這個錢可以化為小孩成長的烙印,
 
真的得厚臉皮一點的說:我說的故事都比青蛙故事有趣。
  
但我知道這活動本身不在於故事劇情,而是聲光與肢體互動
 
不過這些肢體互動,和幼稚園的肢體互動有差別嗎?幼稚園甚至更多。
 
比較失敗的是,當天彥彥還小當然還搞不太清楚狀況,而佑佑已經到了可以搞的
 
清楚狀況的年紀,卻始終搞不清楚狀況
,也就是佑佑事後會問:
 
「為什麼講故事的大姊姊要叫小朋友上去?」
 
「為什麼聽故事聽到一半要和大家站起來跳跳跳?」
 
 
 
老實說,這小子的質疑也對,
 
小孩的聽故事好像就是要來這麼一段「互動」,不然不能彰顯說故事的功力與趣味性。
  
佑佑說他小孩子的觀點,不過我倒覺得這也可算是可思考的論點。
 
 
(照片取自Doris家)
   
只是這是人家設計過後、讓說故事更精彩的橋段,沒這些橋段增加「精彩度」,一個簡單故事能說近一小時(定價500元、套票300元)也夠厲害的。
  
其實讓小孩進入故事情境的方式,一者是肢體,一者是想像,
 
因為想像無法讓父母看到小孩融入,因此他們設計的是「讓父母『看到』小孩在互動」的模式。
  
至少錢花的要值得,創造「眼見為憑」的機制通常是「錢花的值得」的必要手段。
  
說故事的功力到底誰高?看官自判。
   

關於小孩:
   
當有講故事的大姊姊要大家舉手時,佑佑始終「鎮靜」的坐在那裡,因為多數小孩都舉手想上去和說故事的大姊姊互動,
 
問佑佑想不想上去,佑佑僅是用「淺淺(又略尷尬)的笑」回應我。
 
也好,他是個「懂得偷懶」的小孩,能坐著聽故事幹嘛起來跳?遺傳到老爸。
 
故事結束前,說故事的大姊姊要各位小朋友排成一排,學青蛙跳~跳~跳~跳出故事間,作為故事的 ending
 
我看會場只有Nana和佑佑沒跳出去(總共約十來個小朋友),佑佑這小子當時「鎮定」的「走」出去。
 
不想跳就不要跳,我們尊重佑佑的決定。
 
在眾小孩聽完故事出來遊戲間時,我發現佑佑心情有點落寞,
  
他不太敢和其他小朋友玩(但其實每個小孩也不一定都有互動啦),
 
或許佑佑的沈默也代表另外一種對話
 
佑佑在台北生活,出去因為都用閩南語和我們交談,
 
來到故事館與其他小孩互動(包含說故事的大姊姊都說華語,我們都要經過二手翻譯),佑佑顯然都帶著未可探知的好奇,
  
因為體驗這種在群聚的「語言少數族群」經驗,佑佑平常生活確實很少出現這經驗感(因為佑佑的生活圈都說閩南語)。
 


我從不諱言佑彥媽的薪水比我高,因為我們的工作領域原本就有天地差異,薪資結構原本不同。
 
也因為我們算是「有自知」的中產階級,因為家庭經濟,沒太多餘的閒錢讓我們揮霍,
 
我們必須刪減兩隻小孩在最基本(也就是求生存啦)外的開支。
  
錢賺的不夠多,但我可以在另外一件事情上非常慷慨,而這件事卻不見得是有錢人也可以給的:
 
「給小孩足夠的關心與陪伴」。
 
有些家族企業有成的父母,通常會因為沒有時間陪小孩而良心不安,
 
只能安排孩子去「貴森森」的互動營、說故事營、買禮物來淹沒孩子。
 
所謂的關心與陪伴,可以只是陪小孩走一趟公園、看池塘的魚、問問孩子今天做了什麼罷了。
 
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和孩子「共同」完成,就算自己故事說的比較差,
 
我都覺得這樣的互動一方面聽故事、一方面又建立親子,更有意義。
 
以上是一些心情記錄,把一些心情與想法化為文字,
 
但其實我們很高興當天來這裡,特別是謝謝小葉子家熱情的邀約。
 
只不過不想把小孩的胃口胃大,講故事就由我們來說,
 
至於團體互動這部分,幼稚園應該很容易型塑這樣的場域與機會。


  
小葉子說還有剩票,邀請我們再去看一次,最後一次,我們正在考慮中~

 
P.S.1.
 
花三、五百來聽一個簡單到不行的故事(當然人家還設計互動),本人覺得不太OK,這種經驗一次即可(免費的票當然另論)。育兒的過程要消費,包括時間與金錢,當然如果有父母覺得這事刀口上的消費,那當然不反對。
 
P.S.2.
 
我們不會呼應強加於身的育兒消費文化,對集體行為也有頗強的免疫力,我猜我們遲早成為(或已成為)販賣育兒雜誌、製造兒童工業者拒絕往來的黑名單;不過沒關係,希望給沒有能力(或說不想花錢在這部分)的父母一點信心:我們的上一代父母、甚至我們,誰經過這些育兒資本主義化、商品化洗禮?我們也活得好好的,好像智育、德育也不怎麼欠缺嘛。
 
P.S.3.
 
怕文有被誤會不敬的地方(拿免費的票還說一道二,情理上絕對說不過去),最後還是得再謝小葉子家這次的招待。超級感謝的啦!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ale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