遠離南部後,才會體會文化差異的微妙啟示,


我們最剛開始教佑佑的語言,


是我們熟悉的語言:閩南語!


同事問我,為什麼要教佑佑學台語。


為什麼要問?


先學習台語,但不表示以後拒絕或不會華語啊!


有篇關於語言態度的文章,出自諒諒的爸,


以下轉自「爵士狗 汪汪叫」~



你們為什麼問?

我們幾乎只跟諒說台語(一些名詞參雜了些英語或是華語)。



不管在台灣或在英國,只要遇到台灣人,最常見的狀況是這樣:

人:用華語跟諒說話

我們:他聽不懂華語,講台語



這時,人的反應有幾種,從最少見到最常見:

甲:〔哇,好酷喔!〕然後試著用台語跟諒講話。

乙:怎麼辦,我不會台語?

丙:哇,我好久沒講台語了,都忘記了。

丁:無任何評價,立刻改用台語跟諒講話。

戊:haNNNN,為什麼(變化型:可以加上:台語很難聽口也/幹嘛不教國語/幹嘛不教英語)?




其實這個問題,真的已經算是FAQ等級的,所以應該正式提供個答案。這個答案沒有什麼冠冕的說辭(例如什麼愛台灣啦,勇敢說出母親的名啦,自我認同這類的)。



標準答案是:
他要先學會他爸媽的母語,因為他要跟我們,跟他的四個阿公阿嬤溝通。



就這麼簡單。



今年暑假回台灣,嘉義還多些,我們在台北真的是幾乎沒聽過父母是跟小朋友講台語或客語的。回嘉義期間,在嘉義中山公園,遇見一對老夫婦,他們看到諒,毫不思索的就用明明不輪轉的華語跟諒說話,我們說:伊聽沒華語,kan-na聽有台語。這兩老才鬆了一口氣,開始用他們習慣的語言跟我們跟諒說話,但在這個過程裡,他們要跟諒說話時,還是會情不自禁地轉換頻道,變成華語。



我們在想,這大概也就是被自己的孫子訓練出來的習慣吧?為什麼祖父母要跟自己的孫子說話,需要放棄自己的母語,去用一種自己並不習慣使用的語言?猶有甚者,還要被自己的兒孫嫌國語不標準,聽不懂/不會說英文。



這中間當然也有想過,他在這裡長大的話,會不會有英文問題?考慮送托兒所的事,也有把這事考量在內。但最近閱讀了另一位在英國的台灣娘的新聞台,發現其實語言的事,就是用我們本來的態度就可以了,引用廚娘的說法(引自
布萊頓廚房語言兩三事):
這個政府部門是專管語言聯絡及協助的,幫助在英國生活而且英語非母語的小朋友順利學習.當初應徵時,最贊同的就是他們的理念:進到校園不是教他們英文,而是用他們的母語幫助他們適應環境;只有母語的底子打穩,其他的語言才有學習的可能與空間.



這本書裡談了幾個有趣的案例.其中一個,是一戶來自塞浦路斯的移民家庭,因為小孩的語言遲緩而跟專家求救.這位專家一問之下,發現由於家長擔心孩子不會說英文,在家都用英文跟她溝通.專家於是建議趁回塞浦路斯的假期,就別說英文了吧,改成天天跟小孩說母語(大概是希臘文吧).結果假期結束一回來,孩子不但母語突飛猛進,英語的障礙也迎刃而解.



無獨有偶,一對來自不同國度但母語皆不是英語的父母,擔心孩子在學校會因為語言障礙跟不上進度而求教專家.這位專家趕緊打強心針:你們住在英國,最不需要擔心的就是英文.在家一人講一種,多跟他說母語吧.
這才提醒了我們,這不就是我們原來的態度嗎?當被問起會不會華語有問題時,我們總是照我們真誠的態度來回答:在台灣,還怕學不會華語嗎?原來,在英國,也不用怕他學不會英文的。(所以,現在送托兒所一事,還是被擱置,而且拿起來討論的頻度好像降低了,噗)



總之,我們只是不想自己的小孩跟自己的父母無法溝通,或者看不起(祖)父母的母語,這樣而已,我們也只是過日子,我們在家也就是講台語,所以他就學台語。



最後我想問一句我一直沒問出口的問題:為什麼你們(當然未必是你們,但也是你們)不問那些在台灣只學華語的或是忙著學英語的:〔為什麼?〕,卻一直問只學台語的:〔為什麼?〕

(以上轉自「爵士狗汪汪叫」)
 
因為依賴那樣的語言習慣,人的存在意義就會顯現,佑佑未來的經驗,不要說國小,我猜搞不好在台北一上幼稚園,小朋友恐怕有九成以上都說華語,還怕沒環境學華語?


佑佑如果在家裡還說華語,以台北的都會環境,哪會提供學台語的空間?


上小學聽說還有關於閩南語的課程,還是要特別去學的。為何要放棄我們最原始、最習慣的「家庭」語言,沒有道理。


所以,以後請不要問:


為什麼要教佑佑學台語?
  

  

[ 加入書籤 ]

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! My Web Del.icio.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:YouPush   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ale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