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了太多的音樂,對音樂的接受度達到百分之百,但我的真正喜好只達百分之一強:我喜歡聽現場、有樂器當襯角的表演空間、也喜歡同好一起聆聽音樂的感覺。



音樂,應該是隨意可彈、唱而熱情持續的!曾有學弟大學時代狂練吉他,但最近問他是否還如此練,只聞他說「許久沒摸吉他了」,我喜歡接觸音樂,但不喜歡因為一時熱誠接觸音樂,聽到這樣的回應心中會有些哀愁。



音樂,應該是不分政黨、國界的!如同怡道說的,羅大佑不能唱批評執政者的歌?那朱約信為何能唱批評馬英九的歌?



音樂,應該是不分年齡、老少的!佑佑的阿公每天都會放「交響樂」給「兩個多月」的佑佑聽;一般而言交響樂給人的感覺是進階、意涵較深的音樂,和「初生嬰兒」的畫面確實難以連結,但佑佑阿公自己去菜市場買了幾張CD回來給佑佑聽;這次回去嘉義,聽說從莫札特換成巴哈的交響樂曲了(ㄧ個月換一片CD,真有心)。



音樂,應該是超然存在的,不超然的是這些政客附加的無聊枷鎖。有人嘗謂:「我們必須知道自己作夢,始能接近清醒」,引言,我們必須知道流行樂當然是以流行本質為創作基點,無須過度批評。但是在聆聽的同時,千萬不要以為這就是音樂全部,這樣生活在音樂美夢中才容易清醒,因為過度公式化的曲風,非音樂的本質。



會有這些想法,是因為今早同事「慧」傳ㄧ個他學弟的網站,關於演奏吉他,聽了以後,或許是宗教音樂的本質,也或許是學弟編的曲風,我可以感受到他指尖上散發淡淡的溫柔。再加上慧告知這個人對音樂的執著程度,讓我更瞭解音樂人和樂匠的分別。



目前台灣流行樂強說賦的歌詞、媚俗的曲風,讓人們為自己感與思而流出熱情的眼淚。似乎,音樂成了一種廉價產物,它用簡單、公式化與圖像(MV)滿足了人們的浪漫憧憬。同事雯推薦李姓歌手的歌曲,我利用回嘉義的路上聽了整張專輯一次,我大概可以理解青少年市場會接受的原因。因為歌詞張力夠、歌曲朗朗上口,但感覺太「市場」了。或許有人說,資本主義主導的社會,市場決定論的存在不用質疑,也不會消失;相對的,音樂在「市場」掩護下義正言詞的「媚俗」也不用質疑,因為它同樣存在。


[ 加入書籤 ]

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! My Web Del.icio.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:YouPush   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ale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