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頭寶寶、金桔種子006

(佑佑和彥彥戶外教學的草頭寶寶,已經長頭毛了)

 

彥彥因為班上有三人以上疑似腸病毒症狀停課一週,因此這幾天白天彥彥都和我媽獨處。今日下午手機接到彥彥的電話,聽到他叫第一聲「老爸......」後,我以為他想問卡通的DVD如何播放之類的問題。但當下覺得他的聲調不太對,帶有驚慌的略哭腔,「老爸......,阿嬤她......」

我當下清醒,因接到這種電話會讓我有負面聯想。

「什麼事情?」

「阿嬤她......不見了」,彥彥驚慌、略哭的聲音。

我猜我媽應該去收晾好的衣服,不過說實話也有點擔心到底怎了,因此繼續和彥彥通話,也安撫彥彥的不安全感。

彥彥果然沒注意,我媽確實在收衣服,然後接手電話告訴我:「我收個衣服而已,沒事情了啦」。

「叫彥彥過來聽電話一下」,我說。

「伊啊,坐在旁邊笑了,伊說不聽了啦」,我媽說。

「媽,那妳等一下要告訴弟弟,他剛剛這樣做很對」。

下班回家後我又再次告訴彥彥:「遇到這樣的事情一定要打給老爸,你下午這樣做很棒!」

「你第一個就打給爸爸吧?」,也許是一家之主的心態作祟,對這種「第一順位」還有點莫名的自鳴得意。

「不是,我是先打給老媽」

「但老媽的電話沒接」,彥彥說。

所以我是第二順位。

不管第一或第二順位,我們都是孩子的重要他人,孩子遇到高興、難過、遇到情緒低潮或興奮的事情想找人傾心,甚至吃到好吃的東西,我們都很自私的希望孩子能想到我們,和我們分享任何事情。

 

我記得佑佑和彥彥還沒上學前,有次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們從一陀看起來很皺的衛生紙,裡面包著一根海苔米粿的餅乾。

「我們在床下找到的,我們知道爸爸超愛吃這種餅乾,因在地上髒髒的......」

「因此我們先拿去水龍頭洗過,餅乾有點濕,因此又用衛生紙擦乾包起來」

我看到這根「被漂白」的海苔米粿,差點都快被他們這種天真又貼心的舉動催淚了。

每個人都強調父母之愛的偉大,肇因這種愛是不求任何回報的愛。但容許父母自私一點,不管我們在孩子心目中佔第一順位或第二順位,我都同樣希望:孩子,我們也需要你愛我。

「愛的教育」不只是泛指父母對孩子單方面的教養態度和方式,也應該是父母要教孩子怎麼樣愛父母、怎麼樣照顧父母。讓孩子學會愛我們、有機會照顧我們,孩子不只是賦予愛的接收者。

因為父母有時也是脆弱,當孩子越大後他越看清父母無力的一面,他才能站在別人的立場,「施比受更有福」不只是出社會的信仰,也應該是父母與孩子間家庭的價值,這才是真正的「愛的教育」。

孩子在家庭內學習了有付出的愛,以後心智成熟後面對兩性情愛才有更多為另一伴設身處地、同理心的經驗,而不是一昧「要別人愛我」。

記得看過部份人主張,父母之愛如果有交換性、期待性,都會造成孩子對愛的不信任,父母的愛應該是無償的付出。

不過我的觀察是,一個會愛父母的孩子,他的心智表現與行為不會過於放肆,因孩子會更懂得分享、也更會懂得體恤。

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動態的,剛開始都是空白的,但這張白紙需要建立在你對孩子生命、個性發展瞭解的基礎上。

當兩個成年人相愛時,彼此一方會覺得「他得到了愛」;但當父母試者讓孩子愛你、照顧你時,孩子不只是感受到「他得到愛」,孩子學會了「愛一切」。

父母真的需要孩子的愛,這不是一種交換,而是我們沮喪時也需要別人擁抱一樣,尤其孩子的親吻和擁抱更是真實,皺巴巴衛生紙包覆的不只是餅乾,而是形而上描述的「心」吧。

不管我們愛孩子或孩子愛我們的形式都殊途同歸,因為這是一種給予的幸福。

孩子,記得愛我們。但不管你記不記得愛我們,我們會永遠愛你。

 

P.S.

記得兩、三個月前有則新聞,一位媽媽白天要帶小孩(孩子大概三歲上下)無法至診所看病,趁孩子深夜睡覺時去醫院掛急診,但孩子半夜起來找不到親人,半夜兩、三點自己開了家門,進行一場真人版「苦兒尋母兼流浪記」。由於包著尿布的小小孩走在路上引起路人注意,報警才結束這場人為鬧劇(也聽過孩子找母親爬到窗戶後跌落樓下的憾事)。

因此如果自己的家庭是屬於「白天由阿公(阿嬤)帶孫的」者,請不忘提醒讓孩子獨處家中。想遠一點,如果阿嬤在家臨時有狀況,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手機,孩子才不至於措手不及。總之,彥彥昨天打電話回來是很值得稱許的反應作為。

原文出處:http://blog.xuite.net/xalekd/940109/60133102

原始格子:佑佑皮皮.home

arrow
arrow

    xale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