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格友問為什麼比較少寫佑佑、彥彥的事?其實育兒的事很多,有時候要意識寫一篇文章而非雜記,需要花一些時間,而今年工作比往年忙,最偷懶的方式就是寫旅遊文,只要資料查詢後,再寫些當天一些想法,較容易就有一篇文章。

這格子不是我的,是屬於我們家的。

只是外人看好像是我寫的。

其實要寫什麼親子主題,有時候是和佑彥媽聊這兩隻的互動時,我們覺得那件事情有意思後,我再用這主題follow文字構成一篇親子文。

因此佑佑皮皮.home的格子不是我寫的,廣義而言,是「家人一起共筆」完成的。

在臉書有網友問:為什麼感覺我很嚴肅?為何比較少看到佑佑、彥彥互動的影片?

我某部分其實很小孩子性,小孩所有的壞習慣我都有:吃零食、吃糖果、喝飲料。

上次和佑彥媽坐電梯回家,同電梯的阿伯問:「買這麼多零食給小孩啊?」

「是.....啊」,我尷尬的回答後,瞥見佑彥媽嘴角的微微訕笑。

「其實這都是我要自己吃的啦」,這才是我心中的標準答案。

至於為何少看到佑佑、彥彥的互動影片?

說來不話長,簡言之就是:「懶」字當道。

從兩個孩子有互動開始,這兩隻生活中的趣事每天上演,一直沒變;變的是:我變懶了,孩子大了,對於記錄成長一事反而欠缺動力。

孩子出生後,每個月的改變對父母而言都是驚喜,因此會有如:X個月、一歲X個月、兩歲X個月的文章標題。

像佑佑、彥彥這麼大後,若用「五歲三個月」和「五歲四個月」的意義其實不大。

孩子大了,很多瑣碎的紀錄反而懶了,因此現在只著重點紀錄孩子成長中的重點事件,記錄的心態不同,因此我會覺得「有想寫的點」才會寫,不會「因為記錄」而寫。

因我知道有些人會固定看格子,因此寫一些觀點文時,會注意文章的鋪陳和用語,讓文章看起來盡量能讀出畫面和生命。

但我是男性觀點,因此文字上沒有女性柔軟,這也是我的侷限性。

主觀的男性思維用文字表現時,有時看看其他媽媽(女性)格友的文章,我有時候會被渲染,反省自己的男性論述,好像打開一扇跨性別的柵門。

家裡有兩個小孩以上的父母都知道,孩子間的互動擁有無可預期的力量,父母時時刻刻都在承受跳躍性的童言童語,和幾近爆炸性的修養脈動(父母當久了,忍耐的功力也加倍養成),有些感情和感觸是無法用文字呈現,就算是洗鍊的文字能手。

育兒的過程會有許多驚喜與憤怒,也會有很多選擇,就像開車經過黃燈時,要停車還是加速前進,這都是人生的選擇。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文字、影像、觀點、育兒、隨寫等都能投入,因我的時間和思緒是有限和侷限的。

我不能也無法分享每次佑佑、彥彥的生活互動,讓部分育兒感受留給自己,這是自私而快樂的。

且育兒這東西本沒標準答案,看到部分育兒文章不太認同時,我選擇不出聲的尊重方式,也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放逐吧。

只要自家人在親子育兒的選項有共共識,那就是最具體而落實的回歸,不需要靠寫部落格文章的文字事後鋪陳。

佑佑、彥彥每天的互動讓我們又氣又笑,我一直是個幸運的人,在這樣的家庭,有這樣的小孩。

有孩子後,親子教養不再只是抽象的字眼,而是具體觸覺的存在,夜晚寫這篇時,孩子已入睡,面對著冰冷的電腦,也面對腦袋中隱藏的記憶靈魂。

心中本無事,所有的波動都來自臉書上格友的留言和我亂無章法的心情回應。

 

原文出處:http://blog.xuite.net/xalekd/940109/44105874

原始格子:佑佑皮皮.home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ale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