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七月中旬至國家圖書館找資料時,就看到入口處有張「祖父母節」的宣傳海報,該區並擺了一些研究書冊、專刊等。我順手翻了幾本,心裡嘀咕道:

這些專區還真形式啊,感覺只要和老人相關的書放到這區充數,因多數是政府老人政策、統計數據等硬梆梆的書刊,看不到「祖父母節」想表達的隔代親情軟式連結。

祖父母節

今天看電視午間新聞時也看到「祖父母節」的新聞片段。

佑佑剩不到兩個星期就要上學了,就剩彥彥在家裡陪(吵)我媽。

有時候睡前佑佑、彥彥會在關燈後和我們閒聊今天發生的事情,包括我們會問:「你們今天有沒有做什麼『歹事(台語,壞事)』啊?」

彥彥常常會「公然」的打小報告:「哥哥今天都不要和我玩積木」、「哥哥今天只教我畫一個動物,就都不管我了」......

佑佑常常就是一個無辜神情的說:「我不知道有沒有做『歹事』」......「要問阿嬤」......。

佑佑接著說,可是阿嬤伊有說:「怕(打)呼你死、怕(打)呼你死」,佑佑用很快、很急促的語調模仿,我們聽佑佑學阿嬤的語氣都不禁大笑。

「地上再不收我就要把玩具都掃掃掉(台語)」,佑佑加碼再學了幾個我媽可能的口語。

我媽確實會這樣說,腦袋盤旋著我們上班時,佑佑彥彥和阿嬤隔代間的互動方式,但我們都快笑的「忘我」了。

我不知道其他家庭的隔代教養和互動是怎樣,但我們很滿意我媽教養小孩的「功力」。

隔代教養重點不在是教養者的年紀,而是教養者是否有健康的價值、情緒管理是否適宜等。

一個過度溺愛和過度嚴格的隔代教養都不是健康的價值;一個常過於亢奮或過於易怒的教養者,用情緒取代理性的教養者我們會擔心。

阿公阿嬤對孫子的愛絕對是無庸置疑,有些「金孫」那可是碰不得也罵不得。阿公阿嬤愛孫子,絕對是「天經地義」的事,因為那是一種人性,也是一種本能和責任。

但因為主要教養者是父母,我們得發揮小智慧去處理上一代的教養方式,也要把規範立界,也不要讓小孩養成習慣,拿「阿公阿嬤當擋箭牌」的習慣。

佑佑、彥彥玩吉他013

我曾告訴佑彥媽,我很慶幸能生長在我的原生家庭,下輩子拿富豪的生活來換我也不願意,因為原生家庭的爸、媽、姐都讓我體驗什麼是尊重、幸福、民主、同理與心靈滿足的層次。

因此從小在我們家的種種生活記憶和教育,當然會直接、間接影響我現在處理小孩、家庭的看法。

但因為時代背景不同,縱使是同一個家庭、同樣背景下「薰陶」,我還是和我爸媽的人生價值不同,相對的,管教方式上也會有所衝突。

我爸在佑佑一歲初時離開,佑佑對阿公的記憶尚有,當我聽到佑佑拜拜時,會禱告神明:「希望保佑天上的阿公平安順c(平安、順利的台語)」,我覺得他的心夠軟、他的情夠濃。

能讓小孩體驗不同的生命故事和價值,那是值得的,而且是幸福的,因為他們能讀到阿公阿嬤那一代的故事,也能藉由和阿公阿嬤相處,懂得「尊重老人、尊重家人、尊重阿公阿嬤上一代的價值」。

這些隔代間的細膩情感故事,不是我們能給的,也不是學校教育可學的,但這些都將使孩子受益終生。

 


P.S.1

如果多了一個「祖父母節」能讓社會更重視三代、隔代或老人問題,政府的老人政策能更完善,那制訂這節日的成本效益就很高。

但如果國家機器認為制訂「祖父母節」能找到的理由純然是「倫理、孝道」的法統價值,那一年多了一個節日,只是讓商人趁此節日推出「祖父母大餐」的機會。

依照「祖父母節」的整個新聞走向來看,社會福利政策來論,照顧老人是「家庭責任」?還是「國家的責任」?

政府告訴我們要趁「祖父母節」這天反省自己,是否陪自己的阿公阿嬤時間太少?我們該反省,但反省的何止是私領域?在公領域的老人政策中,國家機器對照顧老人的責任也應要同時反省吧。

(我沒有偉大到單純為老人發聲,而是為自己的後路發聲,畢竟人都會老)

 

P.S.2

另一個看起來很小但我覺得有點礙眼的主觀問題。

我覺得命名節日者用太文言的語句來命名:「祖父母節」。

一般人(就算是不會說台語者)看到老人不都稱「阿公」、「阿嬤」,現在很少人用「祖父母」這種詞彙。

用「阿公阿嬤節」聽起來多平民啊,且聽起來反而更有親情、也更可愛,不是嗎?

 
原文出處:http://blog.xuite.net/xalekd/940109/37092843
原始格子:佑佑皮皮.home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ale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