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有兩則新聞,頗有異曲同工之妙,但新聞內容不太妙。第一則新聞如下: 

九個巴掌

這位老師已經被人本基金會等教育團體撻伐,原本已經漸漸平息的新聞,是被聲援老師的部分學生家長反而把問題搞大。

新聞後續這位被打巴掌的小二學生不得不轉學,就算孩子有掀裙摸鳥的行為,應該被教育和制止,但用相同的標準來看,那狂呼九巴掌的失控老師,為何能被聲援並留下?

這新聞中有很多角色:

一位情緒化的老師、一位兩性界線還在摸索就被呼巴掌的小二學生、一群挺老師的家長、外加場外媒體正反兩派的啦啦隊……,交織成一個「不只是體罰」的議題。

這個小二學生的性別界線還在摸索,我非沒有性別概念,但小時候男生玩丟一種橡皮小球都特別會「瞄準重點」,這是男性成長中的某些「插曲」,不管教育或兩性專家覺得這種行為「有違青少年兩性價值發展」(女生可能會覺得「幼稚」),但這就是真實的成長過程。

這新聞事件後有許多專家提出校園的輔導管理機制的補救,我是比較想知道這群(部分)家長的心態,他們怎麼了?

竟然對一個8歲的小孩說:教育失敗!記者會上力挺呼巴掌的教師,也聲稱如果老師受到處分,他們小孩不惜轉學。

因為部分家長沒有把「支持該位老師」的原因說明清楚,只會讓外人陷入五里霧,搞不清楚你們是支持這位老師的教學品質,還是覺得「這九個巴掌教訓的好」?

 

打了那小孩九個巴掌是要教他什麼?連摑九個巴掌,這哪是哪門子的學校輔導?這當然是一種情緒的發洩行為。

你會連續對成人呼巴掌嗎?哪管你多看不慣某些成人的行為,連輕拍別人的身體都不被允許。那敢問這些家長,該老師憑什麼把小孩當沙包,當眾打了這位你們覺得「該打」的小孩。

適當體罰我覺得是必要,但報載這小二生在班上被呼了三巴掌後,被伶著耳朵要帶去學務處前跑去廁所,繼續被呼了六巴掌,停下心情想那畫面,「啪、啪、啪……」這幾個巴掌已經完全失控,這不是「管教」,而是「管訓」。

對國民教育第二年的這個孩子而言,他只是壓垮「好老師」定義的最後一根稻草,不過以老師這種情緒失控反應,如果這件事情沒曝光,難保不會出現第二根稻草。

這些站出來力挺該老師的家長們應該想想:未來不知何時,你們家的小孩,每個都是潛在被情緒化處罰的標的物。

我記得之前社會學有個職業階層的金字塔比較圖,老師這個職業的「位階」很高,因此不管是市井小民、販夫走卒或皇宮貴族,哪管是擺路邊攤或是商業的巨擘看到曾教過自己的老師,都還是挺很有「敬意」。

頂著「被尊敬」的光環的同時所需承擔的「泛」道德責任當然也較高,壓力自然有。我媽也是老師,我不是不懂老師被社會大眾賦予的責任和無線上綱的「表率」。

老師絕不是聖人,如果用這樣的標準來看老師,這位老師當然也有犯錯的權力。

因此這事件除了該老師的情緒管理值得商榷外,我更想知道的是,這些力挺老師的部分家長們,你們站出來的重點和理由是?

 

P.S.

今早又看到一則相關新聞:

呼巴掌

專家嘗謂:燒碳自殺事件會「傳染」,原來「呼巴掌」的效應也會?以上是今天另一則關於「呼巴掌」的相關新聞,請參考。


原文出處:http://blog.xuite.net/xalekd/940109/32832113
原始格子:佑佑皮皮.home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ale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