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看到一則報導:九歲男童在安親班因為疑似吃食物噎死。

新聞

當時在網路報上看到各家新聞的觀點,多數是把焦點放在男童是否事前有被毆打與不當體罰、事後安親班的急救是否失當......

 

晚上回家看電視新聞時,因新聞畫面有擷取安親班內部的監看攝影檔,看了心情反而比較沈重。

畫面顯示:當時男童和安親班的小朋友坐在一個長桌子上用餐,男童似乎噎到食物後想拿桌上的水喝,伸手要拿時就不支倒地......

新聞

還以為畫面靜止了,因為畫面看起來每個小朋友都不˙動˙聲˙色˙。

約好幾秒後,才有小朋友冷冷的說:「老師,○○○不知怎樣倒在地上了」

 

什麼是對、什麼事錯、什麼該做、什麼不該做,哪時候應該要有什麼反應......這些對成年人來說都不是大學問,但對小孩子而言卻是大道理。

我們告訴我們的小孩:

「如果在家裡媽媽(或爸爸、阿嬤)突然昏倒,你要怎麼做?」

佑佑說:「打110」......

「對」。

接著說:「跑下去找管理員阿伯」......

「也對」。

彥彥說:「我e大聲哭哭ㄋㄟ」......,某種程度來說,也是答案,至少大哭也可引起鄰居注意。

這些回答都對,就是不要孩子「什麼也不知道、什麼也不作為」,繼續玩他的玩具或看電視。

 

台灣的教育比較強調「我贏你輸」的個人成就,學習如何臨機應變的機靈性思考似乎不足。

父母、學校是這樣告訴我們的不變的定律:

「分數高就有好學校唸」。

包括你我在制式學習單位(學校、補習班)受到的薰陶結果,大概是:

「死背知識只為考試」。

「互助」的可能在我們台灣的教育過程中,老早被彼此分數競爭的遊戲消耗、擠壓,「自助助人」在只為人上人、鳳中鳳的學生時代,是很難被制度化培養的。

因此課本上的文字或考卷上的分數,很多時候無法成就現實生活中臨機應變的自發反應。

常看到部分育兒書籍提及的,很多都把重點放在要如何教導孩子的「專注力」,在無法預期的叢林社會,孩子不也需要更多「臨機應變的能力」?

我們不需要強調這是一個多麼和諧的社會,但與其處處保護孩子所見所聞所為,倒不如教導他們有判斷力、臨機反應力和自我覺察的能力。

以這新聞而言,除了讓一個家庭突臨變故外(該生為獨子),新聞畫面的背後,我們是否該思考該讓小孩擁有(學習)臨機反應的能力,至少別太冷漠應對別人。現實生活中小孩人格教育的養成,是不是比學業上的分數更重要?
 
 
 
原文出處:http://blog.xuite.net/xalekd/940109/23249143
原始格子:佑佑皮皮.home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ale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