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德、美德、美德、......,上週五看到「美德」,隔天週六又看到「美德」,有些東西不吐不快!

上週五傍晚在淡水老街舉辦法律宣導活動,我帶著彥彥搭捷運直奔淡水。

佑彥媽臨時說她想請一個小時的假,因為她也想去淡水走走。

「也好,那我們在淡水老街XX碰頭,誰先到誰再打電話」,我這樣告訴佑彥媽。

當我帶彥彥在北投站下車,轉班等待往淡水的捷運,心想撥個電話,詢問佑彥媽人在哪?

「我和彥剛下車,在等往淡水的捷運」。

「我也在北投站耶?」,佑彥媽說。

這時往淡水的捷運到達,逼逼逼的開門聲......就這麼巧。

 

「趕快上來,我在這捷運的第一個車廂」,想必佑彥媽有位子,叫我們去找她。

畢竟這般列車已經站了七成滿的「站票」,沒座位當然理應去找「有座位」的人。

一連過了兩站,我背著相機、抱著彥彥都還擠不到第一個車廂。

過程中我眼睛一瞄捷運車上的宣傳:「禮讓是美德」。

 

其實從後面車廂到第一個車廂,「開門闢路」的「路程」中,不免有幾個有心的捷運客直接要讓位,連博愛座都有人示意要讓座。

我不太知道當時我和彥彥在他們眼中的形象:

一個男人帶著近兩歲的娃,是離異、是單身、是匆匆忙忙向前擠的辛苦?看來外貌還真是有點狼狽可憐?

 

以上是一些比較沒營養的背景描述,正言來了......

 

讓座V.S.美德
 

「讓不讓座」在台灣社會是不是「美德」問題?

值得商榷的是,把「沒讓座」的人,完全單向道的標籤為「不禮貌、不尊重、沒教養、少美德」的代名詞。

 
當兵的男人絕對非常能體會軍中階級霸權的威力,不過現在的大專兵不像以前容易被灌輸單一思想。

某些職能不足的部隊長官在集合時越是教訓狗幹的越大聲,解散後被嘲諷的比例絕對更高。

讓不讓位也是這樣,其實「讓座是美德」某種程度被改造成價值論述的主觀分類標準。

 

誰界定「美德」?

誰界定怎麼做才是「美德」?自己?政府嗎?

有些「美德」老早被政府教育成另一種形式的「另類服從哲學」和「另類暴力美學」。

吹捧某些被創造出來的框架,要在這框架內才是「美德」,不覺得某些「美德」陳義過高,高到快空氣稀薄?

 

樂透捐錢V.S.美德
 

這跟中了大樂透後,就鐵定要捐錢,重點是還不能捐太少,否則新聞媒體的道德良心論又跑出來了。

誰規定中了頭彩就必須捐錢?

誰規定捐多少的錢才是「有美德」的樂透主?

台灣媒體的標準和中國大陸旗鼓相當,用這樣的類比並不過份。

川震時,中國當局「規定」企業主「一定得」捐錢。

對於中樂透不捐錢的結果,台灣媒體只是用另外一種形式,仔細深究不也是某種程度妖魔化不捐錢的樂透得主。

和中國大陸的「規定」有差別嗎?

 

樂透得主為什麼需要透過公益彩公司,「公開」自己「被量化」的愛心?

不透過公益彩公司捐,這些媒體怎知道樂頭得主沒有回捐給自己的國小圖書館云云。

有些人就是不相信國家機器,透過樂透彩公司(某種程度也是透過新聞媒體)發佈捐多少錢的消息。

 

樂透新聞V.S.美德
 

我得很老實的說,樂透彩公司每每操作這種新聞,除了讓人有「得到樂透彩錢多到可以捐千萬」這種話題餵飽新聞媒體外,也間接鼓勵、衝高買彩券的銷售。

電視新聞媒體被「餵飽」後,每次都不知不覺(真的是不知不覺?)在幫樂透彩公司作免費的置入性行銷,最大獲利絕對是樂透彩公司。

整點新聞各台重複播出,並在重點時段輪流轟炸,效果最大且完全免廣告費。

每次看樂透彩公司和媒體聯合操作特定新聞都偽道德了,媒體還形塑:

中樂透「不捐錢就是悖美德」這種引導評論。

這......不必了吧。

 

上週還看到某則新聞,即是某樂透得主透過彩券公司「招親」的新聞。

這到底是誰的點子?

或者更進一步說,讓這「新聞曝光」,到底是誰的手法?

仔細想想,誰在這新聞中得到好處?答案呼之欲出。

離題了,不過也不算離題。

因為上述的讓位、樂透捐錢都成就「美德」無可摧毀的正當性。

 

博愛座V.S.美德
 

我不是沒看過學生坐在博愛座的,記得之前台北市長郝市長還要正式用法規嚴格限定,博愛座除了老弱婦孺外,一般人均不能坐。

因為「讓座是美德」。

又是「美德」......又來了。

如果不是老弱婦孺,捷運只剩下博愛座可坐,又沒老弱婦孺需要讓座,那為何不能坐?

只因為「年輕人坐博愛座不是美德」這種政府建立的單一版模,人不多的車廂,坐博愛座變成「背離美德」罪惡。

有人批評學生愛裝睡也批評的有道理,但也有些女學生或許生理期肚子不舒服,這樣的人雖然年輕到不算老弱婦孺,那到底能不能坐?

 

誰物化美德?
 

上週六看到自由時報的「頭版頭」就是以下這則新聞。
 

美德?

  
不會吧,星期五才在捷運看到「美德」的字眼,星期六的報紙頭版又看到「美德」這字眼。

新聞中留置權應不應該增設、拾獲後報酬的比例當然也可以討論。

不過關於小額報酬的「好康條款」在歐美先進國家已行之多年,難道這樣這些歐美國家的人民都比較「悖離美德」?

中國常自認為五千年悠久歷史「被養成」的種種均當成「美德」。因此有許多人認為,「拾金『有』昧」的結果,「美德」會被物化。

記得國小時期,若撿到50元就有嘉獎、好像300元以上還記功勒,我們從小「拾金不昧」不也是另一種「物化」的表現?

而且「依量表揚功績(拾獲的錢越多,獎狀也頒的越大張)」,那和現在「把美德法律化」後的「酬賞」,實質上到底有什麼差異?

 

「拾金不昧」是我們從小被教導的「中心思想」,從生活中消極的把道德感提高。

然而「拾金有昧」對有些反對者而言是「不符合民情」、「有違美德」的事,但個人這些反對理由,只是積極的把「美德」鍍金。

兩者沒有誰比較高明,沒有誰比較有道德。

 

報載,台灣立法最常參考的德國法律,也有留置權的設定,而德國、日本、瑞士都有相關「酬金」,只是比台灣三成少了許多。

酬金多少都可以討論,但別動不動就搬出「美德」這種千古德訓。

未來若通過本法,那拿酬金的人恐怕壓力不小,因為要「拾金不昧」才是「美德」?

如果真的要看拾金不昧、最推崇的「美德」例子,大概就是:

中國日前通過不久通過的物權法,「不給」拾得遺失物者任何報酬,對人民提倡「完全的美德」。

且和其他國家更不同的是,連招領六個月無人出來認領,整個物品、金錢就「完全充公」,完全不能落入私袋。

這樣才是真正的拾金不昧,也夠美德了吧。

從「不給任何報酬」、「遺失物就算六個月,也不能給予私人」這兩點來看,傳統華人文化的薰陶下,中國的規定才是美德的極致啊。

 

小語
 

讓座不是絕對的義務,而是個人修養和當時身心狀況選擇的一部份,也是自由意識決定的一部份。

美德,可以被製造,也可被創造,當然可以被曲解或帶動。

但「美德」這看似空泛卻隱然價值暴力的詞彙,容易把人分為線內(美德)線外(敗德)的人。

政府一旦畫出紅線,要對抗主流的美德論述更需要省思的勇氣。

 

個人沒有否認美德,只是質疑每每被操作的美德。

「美德」當然可以教育,不過就因為這是一種難去否定(有人會否定「人要有美德」嗎?)的符號,所以威力不小,這頂帽子也挺重的。

每個人有心,就別老把中樂透捐多少當成是「美德的尺度」,每個人原本就有選擇捐與不捐的權利。

越強調「不做XX事情就是背離美德」的論述,反越讓人遠離這種「被過度操弄」的美德框架。

美德別被過度操作,應該是平常隨心的人性。

因為只要有心,看到需要讓位的老弱婦孺就不吝於讓位,那捷運裡的每個位子都是博愛座,不是嗎?
 
 
原文出處:http://blog.xuite.net/xalekd/940109/18526144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ale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