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日誌純粹因為小孩出生(不是結婚,可見有小孩在人生的過程中,比結婚還有改變一個人的能量,至少對我而言),當初純真的寫一些「月」誌(因為久久才發一篇),從來沒預估寫日誌會成為往後幾乎每天必須作的「功課」,當然把寫日誌當成「功課」,難免有讓人虛應事故的看法(以往功課都屬於是交差了事型)。

不過這個功課已經成為記錄生命的一部份。
 
   
 
記得最初、最單純:
 

格子建立之初寫了幾篇,我記得同事「惠」告訴我,寫的不錯,再寫再寫。我開始決定把我們教養孩子的紀錄用照片與文字分享呈現,篇與篇中間隔從「月」拉近到一兩天寫一篇,順便帶上幾筆育兒想法和對小孩子成長的觀察。
 

慢慢的我開始發現來格子看我小孩子的,漸漸的不再只是親戚朋友,也逐漸在格子找到一些我自認為可以交的朋友。
 
 

格子內容隨時間在調整:
 

朋友多了,格子的內容也漸漸在轉變,或許說隨時都在轉變。
 

佑佑皮皮的格子多數呈現幸福的面向(因為我們的兩隻在我們心中,就是可愛啦),近期有時候對故鄉的省思、對社會的觀察用心得分享的方式呈現。
 

不過碰到的格友百百款,格子紀事更要面對各種網路怪客,本人非常小狗,太意識型態的表態在我們的格子不會呈現,因為一寫到社會、政治的意識型態,都淪為選邊站或被批評預論點設立場,沒有所謂政治正確,恐怕留言的都成為情緒性的筆仗。省得麻煩眼不見為淨,我除了當小狗外,還要當鴕鳥。
 

純寫小孩的成長紀錄時間久了,我慢慢調整格子的內容,有時把觸角伸到社會觀察與心情、工作故事。
 
 

「文章回應」的經驗分享PART1:
 

我碰過少數格友留了一些不太合乎該篇日誌重點的留言,或者只留下一句話來打廣告的也大有人在,部落格文化有時候是靠留言拓展人際圈,我想這點不用批判,不過真要擴展,不應該是蜻蜓點水式的留言,沒誠意的留言,我通常回的也特別沒誠意。
 

網路怪事多,尤其網路的匿名性造就更多深水炸彈,雖不至於把格子炸的搖晃,但這種留言實在讓格主煩不勝煩。
 

記得曾寫一篇有關於星光大道的相關日誌,馬上被楊某的死硬歌迷踢版,情緒性的回應,說我不懂欣賞楊某,訓了我一頓。
 

最後我請他把不爽的論述直接寄到我信箱,不過沒有舞台的廝殺恐怕比較吸引不了他興趣,最後不了了之,情緒化的留言直接刪除了。
 

寫日誌寫到關於社會事件時,尤其牽涉到意識價值的文章時,特別需要小心。
 

之前曾寫一篇不認同白米炸彈客的作法,馬上有人匿名(也就是無法瞭解是出於哪為格友)留言:「你懂個屁XX,你知道楊儒門每年都捐款給世界展望會...」有的沒有的。我刪除該留言,還回嗆我,繼續留言回應:「你憑什麼刪除我的留言」。
 

然後他繼續留,一直Copy「楊儒門每年都捐款......」,我刪除了,他繼續留。

 
一直回問我:「你憑什麼刪除我的留言?」
 

我是格主,就憑這點。
 

而且本人的修養身性也不是用在回應這些情緒留言,況且本人的最欠缺的就是修養。
 

我雖然幹在心裡,但不想和這種人打筆仗(敵暗我明,而且也沒這種「美國時間」),相當小狗式隱忍的打上「謝謝指教」四個字,這是我最後的留言。
 

這仁兄不知道時間多還是怎樣,每次留言都留一樣的,就是拼死貼楊儒門每年捐款......
 

拜託,這樣的論述是說他很有愛心,還是說明楊儒門是個捐款大戶?
 

他每次的這種留言內容,也提不出新意,對我而言無法說服我,根本就是對楊儒門減分。
 

我想說的是,格子的觀點當然非常主觀,寫格子之初也僅是經驗分享,沒人說別人要同意我的看法,但匿名留言的情緒性回應僅讓我覺得不太OK。
 
 

「文章回應」的經驗分享PART2:
 

寫格子久了(其實和一些資深部落格客比,當然這個格子只屬於「嬰兒期」),一些格子思考與分享方向終於也會進入反省階段,這是不可不免的反動。
 

在台灣,由於偏頗的右傾教育體制,知識份子在「左」的思考相對而言比較少數,我觀察格子的文化也一樣,偏右派的教育思考產生的格子多數側重在幸福的分析,孩子成長甜蜜的傳遞。
 

傾向左派的格子很多都側重於史實與社會結構的大面向剖析,對於孩子的教養則提出不同主流的看法,不盲從的教育態度,也不以專家的學霸真言為唯一引導,側重於育兒態度的非主流的觀察。
 

和情侶一樣,有時候格子的互訪是一種默契,有格友留言我盡量在格子中回應,但不一定去格友的格子留言。
 

不過曾有格友回應寫說:「你的格子寫的真好,有空來我的窩走走吧」,這通常是亂槍打鳥;而「好久沒來看我」的留言本人也一律刪除,因為沒人規定要在每個格子處處留香吧。
 

況且我只是一名平凡的格子記錄者,時間還要分割給工作與家庭,重要的是,我還要選擇和我頻率別差太多的格子,太強調商業名牌主義都只是「謝謝再聯絡」,拜金理論者也「謝謝收看」。
 

格友回應有來有去,因為格子取向為「育兒」格子,這類格子比起政論、社論格子,不太容易「招蜂(狂蜂)、引蝶(冽蝶)」一些瘋狂的格友情緒性的留言回應,不過連寫一些遊記,我都覺得有些格友的回應不這麼OK。
 

最近留言問我關於某廟的訊息,他短短的問道:「我住很遠,不想白跑一趟,請提供資訊好嗎?」或有人曾建議:「路況能不能寫詳細一點?」
 

不覺得這些問法,好像我們存在著利益關係(吸引你來讓我賺錢),要請我提供一些旅遊的分享我相當樂意,但總覺得留言的問法不應該是這樣,雖然你說了「請」,不過我聽起來像是「叫」我提供,留了隻字片語就要我去「幫你解決」,好像我是這景點的經營者,需要去滿足你的需求。
 

抱歉,我只是把旅遊一些經歷和想法PO上來,這不是我經營的景點,網路這麼方便,別問這些網路查的到的資訊(如果問我對當景的感想,我會很不吝嗇的告訴你「我的」看法,不保證適用於你)。
 

格子的育兒、旅遊經驗只是分享,論點比不上別人的還有很多,或許比你有更多的思考盲點與死角,如果來看我的格子能帶給一些人快樂(尤其是上班打混摸魚組的),那我兩個可愛的兩個小孩一定是功不可沒,不管有沒有帶給格友笑顏,至少讓我們實際生活歡樂。至於到各家留言我不一定有時間,連我覺得不錯的格子我也常當潛水客,不需「半要求」彼此留言:到此一遊吧。
 
 

歡迎「良性」的互動留言,也歡迎潛水客:
 

部落格文化表面上很多元,不過骨子裡有很強烈的價值暗示,「讓我知道你來過」就是部落格文化的一種主流價值,散發一種強烈的群體性,不過對一些人而言,還是可以選擇站在線外,我對集體行為和催眠有很強烈的免疫力,我格子真正的朋友會知道,到訪到他們的格子就算沒留下隻字片語,他們也知道我關心。
 

我不一定常去留言,有限的時間用來寫格子都已經快達到極限,還要整理照片、上傳照片、刪除照片、排版等有的沒有的(通常寫日誌的文字和照片時間比,約為3:7或2:8),一篇完全沒有照片的日誌可以打的飛快,但一扯到該文要照片,花在整理照片的時間得佔去我寫一篇日誌的七成時間以上(是......以上),相信我,這裡的文字和照片不知道吃掉我多少青春啊。
 

我不認為寫格子能完全記錄事實,日誌是純粹的主觀,因為在想像中誕生,也在想像中完成,但至少在我們的格子中,「盡量」將事實呈現、將生活銜接。我也希望來訪的格友「盡量」不要情緒留言,我說過我生活還算幸福,什麼都不少,就是指少了修養。
 

佑佑皮皮格子中屬於廣告性、情緒性的留言,以後均不回應,恕刪。
 

我知道再怎麼美好的經驗都可能忘卻,再怎麼有互動的人、事、物都可能因為時間拉長而改變,這也是部落格回溯記憶的功能之一。寫格子經歷了兩年多,我也經歷了失去父親與得到第二個孩子的人生重大轉折,得失之間當有感觸,不過一些堅持的態度和原則也始終保持。
 

周星馳在食神中說的:「只要有心,人人都可以成為食神」。當然我們的志向沒這麼高,我們家單純到不行,平凡的上班族組成的家庭,紀錄孩子的成長是第一優先,結交格友是優先下的附加,因為這裡的文字和照片都是花時間紀錄,請不要用太唐突、情緒的回應來消耗這些文章。
 

總是志不同不為謀,歡迎來格子回應留言分享,但也請尊重佑佑皮皮格子的一些原則,當然你覺得沒必要留言的話,這裡非常樂於有眾多不想回應卻來看文的潛水客常駐。
 

「相逢都是有緣」,這句話不只適用在生活,我想更適用在格子生態中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ale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